友情鏈接
江蘇霍克智能科技
常州宏大科技手機站
地址:江蘇省常州市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泰山路220號
免費客服熱線:400-085-8825
電話:+86-519-88856666
郵箱:czhongda@czhongda.com.cn
Copyright?2018 常州宏大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常州 蘇ICP備18054645號
最新產品
【紡織人物】常州宏大董事長顧仁:科技創新永遠在路上
上了 2021 年“科創中國”新銳榜的常州宏大電氣有限公司董事長顧仁,并不是一位“創新創業”新星,他已經在紡織印染業默默地耕耘了30 余年,為紡織印染業生產設備升級換代、工廠節能減排等做出了重要貢獻。
顧仁是專業技術出身,除了掌舵常州宏大公司外,還兼任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全國工業機械電氣系統標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紡織機械協會印染機械分會會長、中國紡聯環資委專家等多重職務,并主持參與制訂了多項國家標準,完成了多項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其個人獲得各項專利百余項。多次榮獲大獎,其中2005 年“印染工藝參數在線檢測” 榮獲香港桑麻紡織科技一等獎,2017 年“智能圖像整花整緯機技術”經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榮獲中國紡聯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19年“基于機器視覺的織物自動整花方法”榮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專利金獎,2020年榮獲中國專利優秀獎。
創新內驅力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周恩來總理在少年時代立下的宏偉志向,表現了他為國家和民族而奮斗終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同樣,顧仁從小發奮讀書,考上南通大學。大學期間,主修自動化專業,專業學科成績名列前茅,課余時間他迷上了美國出版的專業圖書《電路》,該書對自動化的深度、廣度的闡述都非常精妙。他愛不釋手,反復研究,受益匪淺。
顧仁參加工作后,越發覺得“書到用時方恨少”,于是把大學主修專業的書又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和鞏固,做到溫故知新,在實踐中學,在學中實踐。畢業不久便發明了止鼾器,并斬獲華東區發明大獎。
這讓顧仁信心倍足,立志報國的種子開始萌芽。他想再偉大的抱負都要腳踏實地地去做,才能真正實現報國的理想。
于是,他考慮再三,決定辭去國有單位工作,發揮自己所長,成立宏大公司,為紡織印染行業自動化提供科技支撐。他在公司租用的所在大樓的一側打上了兩行大字,以示宣誓報國:常州宏大控制技術,與世界同步!
2003 年,常州宏大新廠區投產,顧仁在辦公區又打上報效祖國的標語,也是常州宏大公司的使命,并成為了公司重要的文化基因:努力創新,勤奮工作,以振興民族工業為己任,報效我們偉大的祖國!
顧仁,懷一顆報國的赤子之心。他把自己的名字作為企業品牌,商標 GuRen。他告誡自己如何做人做事,要照顧人,仁義,相互支撐和成就;同時,創建了HawkVison 國際知名品牌。原意為“鷹的眼睛”,譯音為霍克威視。這是他科技報國的高遠視野。
正是有了這樣遠大的夢想,歷經幾十年的拼搏,顧仁創辦的常州宏大公司也成為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工業和信息化部兩化融合試點示范企業,國家印染數字化系統技術研發中心,工業和信息化部節水技術、工藝和裝備推薦單位,國家發改委重點節能低碳技術推薦單位,清華大學博士生社會實踐基地等。
開創新技術
顧仁是一位科技創新踐行者。
“這個世界從不缺少美麗,而是缺少發現美麗的眼睛。”其實科技創新工作也是如此。發明是基于發現的,首先是發現,其次才能發明。顧仁在發現市場價值、客戶需求、研發過程中的客觀規律、事務本質方面具有前瞻以及獨特的的眼光。
在紡織印染業,有沒有新的技術及辦法可以幫助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減少用工,降低材料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顧仁常常是一連串的問題盤問著自己!
當他在生產車間看到印染廠74 型聯合印染設備生產線雖然比 64 型單臺印染設備先進了些,但啟動時需要多個工位的工人托著布匹相互協調才能順利開車,開車后又不能輕易停時,他這個自動化專業的大學生就下定決心要改變這種落后的生產技術。于是他一頭扎進車間,進行系統研究發現,原來這種沿用幾十年的聯合印染設備用的是直流共電源,數十個機器共用一個電源,弊端是啟動時會有時間差、出現電壓不足,導致生產線前面設備與后面設備無法同步啟動,因此啟動和關停生產線時都需要數十人站在不同的地方相互協調。
怎么辦?既然“直流共電源”有問題,那么為什么用了這么久沒人提出改進?能不能采用“直流分電源”?又是一連串的問題擺在顧仁面前。
顧仁經過研究和測算,確定“直流分電源”可以為印染廠減少大量人工和能耗,完全能夠支撐生產線升級換代。
這是他第一次為紡織印染行業提出的一個科研命題,同時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研制成功“直流分電源”供電控制系統第一單的前前后后猶如發生在眼前。
30年前,湖南一家印染廠找到顧仁,希望把他們廠的“直流共電源”升級為“直流分電源”供電控制系統。顧仁堅定地說:“沒問題!”
幾個年輕人,還有一批電柜隨著顧仁出發了。他們通過輪船到武漢再轉運湖南,路途中需要幾天。于是,顧仁在船上為幾個年輕人開啟了“技術培訓”課,電氣原理、直流調速電源、接線方法工藝等基礎知識都進行了講解。
不過,當他們傍晚抵達印染廠時,幾個年輕人還是愣住了。近百米長的印染車間設備還在熱火朝天地生產,要停下來才能換成他們的“直流分電源”供電控制系統。顧仁看出他們有顧慮,堅定地說,“剪!”
于是,他們開始剪斷原有的供電線路,移走原來的共電源設備,換上“直流分電源”供電控制系統。這一艱巨任務,他們僅僅用了三天時間就完成了。從那以后,湖南那家印染廠生產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此后,顧仁沒有絲毫懈怠。他認為僅僅完成對供電控制系統的智能化,對于整個印染工藝的提升還遠遠不夠。并且,不論是直流分電源,還是后來出現的交流變頻技術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進入紅海,將逐步失去核心競爭優勢。
于是 2000年開始,顧仁便布局“印染工藝參數在線檢測技術”。2003 年后,常州宏大絲光機堿濃度在線檢測及自動加堿系統、PH值在線測控系統、含潮率在線測控系統相繼研制成功,并獲得大獎,開辟了一條新路。
一次,顧仁到印染企業看到操作工將好好的織物面料刻盤打孔,取出樣布進行稱重,以確定織物面料克重是否符合要求。這種實時獲取織物克重數據的方法,直接導致織物面料取孔處0.5-1 米甚至更多的浪費。顧仁卻看在眼里,他一細算,每個班每天浪費織物面料近百米以上,放眼全國,我們可是紡織大國呀。每年印染織物面料大約 600 億米,浪費巨大,還有間接的能耗、污染防治等成本更是難以計量。
這巨大的浪費讓顧仁感到心疼。能不能不要采用這種停機離線打孔檢測?導致無法連續生產效率低下不說,這浪費也太大了。
顧仁再次下定決心,憑借自身專長,對定形工藝、技術、裝備等諸多方面進行研究,成功開發出了HV-GW200智能在線克重儀,實現對生產過程實際克重在線實時直接精準測量、在線電腦記錄儲存等,解決了通過人工刻盤稱重存在的織物克重問題,極大地降低了生產過程中織物的浪費,確保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提高了產品的品質。
剛剛上“科創中國”先導技術榜的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圖像整花整緯機,該機全幅掃描有 8000 個以上的檢測點,解決了傳統光電整緯無法矯正和識別的紡織品花型變形、緯斜、緯彎和不透光布無法檢測的問題,并廣泛應用在定形機、數碼印花、預縮機系列、復合機系列、牛仔布整理、圓網印花機系列,適合色織布、印花布、提花布、沙發布、毛巾布、遮光窗簾布等針織、梭織面料。
顧仁率隊通過 30 多年的努力,在紡織印染生產工藝中,在各個生產工藝環節逐個攻克在線檢測技術問題,為紡織印染全生產線裝上了智能化眼睛及感官,形成了系列應用在“印染工藝參數在線檢測”、“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染色機智能系統”、“節能減排及自動化控制系統”、“印花機檢測系統”、“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定型機智慧系統”、“新一代基于人工智能技術驗布系統”六大板塊核心科技技術,實現全流程數字化在線監控,支撐紡織印染業節能高效、綠色環保、減排低碳可持續健康發展。
如今常州宏大擁有國家印染數字化系統技術研發中心,掌握前沿科技、擁有專利數百項,公司堅持“創新、求精、卓越”的價值理念,引領著印染智造新時代。運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開發印染工藝深度學習系統,為印染行業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及發展提供堅強支撐。
于是,顧仁根據宏大幾十年產品研發的布局和落地的經驗,他提出“開發供應鏈”新思路,以改變科技創新遇到的各種問題。他把科技發現、研發創新、技術突破,以及產業化、市場化全流程稱為“開發供應鏈”。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每個環節都不能少,再高級的研發如果不能落地,最終只能束之高閣,變得毫無價值,造成研發資源的巨大浪費。
為完善“開發供應鏈”,助力國家創新戰略,研發出國外沒有的更多“高精尖”產品,解決行業的“卡脖子”問題,宏大公司成立了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研究院,將宏大30年的科研技術轉化路徑進行沉淀,以及宏大在紡織印染工業生產工藝實現全流程智能化的有效整合,把科技創新“開發供應鏈”進行標準化,將這一成熟的科技創新理念、經驗在更多領域實施和運用。
常州宏大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研究院成立以來,實施科技創新“破冰計劃”,除了從事紡織印染智能化、自動化裝備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紡織印染行業智能化裝備,提升國家紡織印染行業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水平外,還致力于推廣更多領域,力爭在多個行業能夠“開花結果”。
三十多年來,顧仁矢志不懈致力于科技創新,利用基于數字孿生技術建成紡織印染工業現實生產過程中的虛擬立體式、全方位智能影像在線檢測系統,以對紡織印染工業自動化、數字化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不斷改造、融合、監測和影響。同時,立足宏大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研究院,在國家政策和科創平臺的支持下,為我國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提供科技支撐和服務。